心智趣测方 心智趣测方    ---以科学的手段探索大脑和心理健康!

您现在的位置: 考道网 >> 趣味测试推荐 >> 正文

好书推荐|被故事感动的同时,又能毫无违和感地学到心理知识《也许你该找个人聊聊》。



来源:网络 浏览量: 时间:2023-08-01 13:43:34

 

今天我要分享的这本书,书名叫《也许你该找个人聊聊》。这本书2019年问世,目前已经授权了40多个语言版本,并且位居2020年纽约公共图书馆借出的前十名图书之列。我原以为和心理学相关的书籍读起来会很枯燥,不过这本书读起来更像一本小说,你很容易和书里的主角们产生共鸣,被故事感动的同时,又能毫无违和感地学到心理知识。


试想一下,只是试想一下,今天本来是再平常不过的一天,但你突然接到医院电话,说体检报告显示你长了恶性肿瘤,并且医生判断你的生命最短可能只剩一年,你会如何面对接下来的人生呢?


再试想一下,如果你现在有一份还算满意的工作,某一天你突然渴望换个生活方式,去做另一份你觉得更有意义的工作,只是所有的一切都要重来,而且你可能要付出加倍的努力,你问问自己,会愿意放弃现在的人生吗?


再比如,如果你有了情投意合、感情稳定、开始谈婚论嫁的爱人,可是有一天对方突然跟你说,不想再和你继续走下去了,你会怎么面对这段让人心痛不已的感情?


这些问题,这些设想的问题,或许你在这本书里找到答案。


这本书的作者是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洛莉·戈特利布,她的职业经历非常神奇。大学毕业之后,她先到好莱坞全美广播公司工作,参与了90年代几部红得发紫的电视剧创作。某个周日,她在为剧本搜集素材的时候,在一家医院的急诊科恰好目睹了一位糖尿病并发症患者的惨状。当她快要抑制不住自己生理上的恶心时,这位大腿坏死的病人却握住了她的手反过来安慰她。当时作者内心的震撼是在好莱坞从事任何工作时都未曾体验过的,于是她决定去读医学。同把目睹的故事写进电视剧相比,她更希望自己的世界充满真实的生活和真实的人。正是对人类的慈悲之心加上医学需要的理性态度,以及对故事创作的热爱,最终指引作者在斯坦福医学院毕业之后,走上了心理咨询之路。


接下来,就请你和我一起走进作者的心理诊所,开启一场探索人生意义的旅程。 


在本书当中,有三条主线交织在一起。


第一条主线是作者自己的人生。在这一部分里,她的身份是一个患者。作为一个单身的职场妈妈,在和看上去一切都很完美的男朋友融洽相处两年后,作者毫无征兆地被分手了。突如其来的情感重创使她沉浸在伤痛和埋怨之中难以自拔,于是她只好同她的患者一样,也给自己找了一位心理治疗师,以寻求专业慰藉。


她不断向治疗师诉说自己内心的脆弱和悲伤,直到心理治疗师指出,她的伤心可能并不仅仅来源于失恋。治疗师认为,真正让作者走不出来的、无法承受的痛苦,并不是这些表象的、能够说出来的抱怨,而是隐藏在她内心深处很难被发现的痛苦内核。这时,作者才渐渐看清自己,发现更深层次的原因是她对未来的恐惧。原来,她觉得自己的人生已经过去一半,她害怕面对死亡,害怕失去男朋友之后,再也不会遇到其他更好的人。


在这条主线中,作者最后走出了失恋的困扰,正视自己对未来、对死亡的畏惧,也重拾了“爱人”的能力。看着作者慢慢被治愈的过程,我也渐渐感受到心理治疗为什么会具有改变的力量。


第二条主线是各种各样患者的故事,每个故事都真真切切地讲述了生而为人的难题。这一部分里,作者作为一名心理治疗师,与患者们讨论死亡、重生、宽恕、挚爱等人类永恒的话题。


第一个是关于“永失我爱”的悲伤故事。患者约翰是一个四十多岁的好莱坞金牌编剧。三十年前,六岁的他失去了母亲,成家立业后又因为一场车祸失去了儿子。两次灭顶之灾,让约翰陷入了深深的自责。从此,他开启了非常强大的防御机制,脸上总是摆出一副看不惯任何人的表情、满嘴粗话,拒绝别人进入他的内心世界。对这个世界设置重重障碍和自我保护,是约翰解决问题的唯一方式。


第二个是关于“意外和明天不知哪个先来”的故事。患者朱莉三十多岁,新婚不久,又取得了大学教授的职位,职场爱情双得意的她处在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中。可是,在度完蜜月后,朱莉被查出了癌症晚期,未来的美好瞬间变成了不堪、愤怒、沮丧...在这个故事里,死亡离我们如此之近。朱莉不得不一边忍受常人难以想象的病痛折磨,一边在“死亡倒计时”的阴影下坚强生活。


第三个是关于“如何面对绝望”的故事。患者瑞塔今年六十九岁,她固执地认为自己的人生就是一场悲剧。小时候没有人真正爱过她,成年后又有过三次失败的婚姻,甚至看到丈夫家暴子女时,她也会选择默默走开,导致孩子们长大后都和她断绝了关系。她一个人住,没有朋友,不敢接受别人的示好,认为自己没有资格享受幸福,她甚至考虑在七十岁生日当天自杀。这样的孤独和绝望反而让瑞塔觉得安全,躲在痛苦砌成的屏障里也许就能避免受到新的伤害,她是这样想的。


第四个是关于“成长和改变”的故事。患者夏洛特今年二十多岁,原生家庭让她极度缺乏安全感,导致她开始酗酒。成年后的她又总是不自觉地爱上不靠谱的男人,夏洛特彷佛想通过反复的心碎,来证实自己一点也不值得被爱。


上述四位患者看似有着各自的悲伤和脆弱,其实本质上都与“困境”有关。每个人坐在诊所的沙发上时,内心都渴望幸福降临,但又担心自己没有勇气和决心做出改变,所以不得不努力用伪装来保护自己。对于这一点,作者深有体会。她说:“变化常常伴随着失去。正因如此,人们常常说着要去改变,却依然驻足原地。”从这句话里,我们是不是也能看到一些自己的影子。在生活中,总有一些时刻让人觉得身陷困境。那些过不去的坎、解不开的结曾深深困扰着我们,我们很多次想要做出改变,却往往有心无力。所以,这本书的主题也揭露了生活的本质,就是面对痛苦,我们应当如何做出改变。


在进行一场心理咨询时,作者提到了一部动画片里的情节,让我印象深刻:一个囚犯绝望地摇着铁栏杆想要出去,但其实他的左右两边是开放的,根本没有栏杆,完全可以自由出入。可是这个囚犯意识不到,只顾疯狂摇着面前的铁栏杆...


这个情节其实描绘了现实生活中很多人的真实处境。有些时刻,我们以为自己被困住了,也许是思想、行为,也许是婚姻、工作,导致我们无法自由追求想要的生活。但是大家没有意识到,这并不是全部的事实。我们所讲述的“自己的故事”往往是主观的判断,是片面的,不完整的。如果我们一直认为自己的人生 “陷入困境,动弹不了”,那我们就会成为自己前行路上的绊脚石。

 

 

 


想起奥地利著名心理学家,也是《活出生命的意义》一书的作者维克多·弗兰克尔。纳粹统治时期,作为犹太人,他的全家被关进奥斯威辛集中营,他的父母、妻子、哥哥全都死于毒气室中,只有他和妹妹幸存。但是,弗兰克尔超越了这炼狱般的痛苦,在苦难中得到自我的升华。被释放后,他仍然对生命充满极大的热情,67岁开始学习驾驶飞机,并在几个月后领到驾照,80岁时还登上了阿尔卑斯山。他曾经说过:“一个人可以被剥夺任何东西,除了这个人最后的自由,也就是在既定的环境下选择自己抱持什么态度的自由。”简单说来,他口中的自由,就是不管命运多么残酷无情,我们至少还可以选择用什么样的态度面对它。所以,我们要学会和自己想象的“人设”说再见,不要再觉得自己是失败的,或者不值得爱的,要拿出勇气来重新定义自己的人生,那么,改变也会随之发生,从而找到跨越“铁栏杆”的方式。


令人欣慰的是,通过作者的循循善诱,四位患者都以不同的方式改写了自己的人生:


失去母亲和儿子的约翰不再假装坚不可摧,当他允许自己表现出痛苦和脆弱,也允许别人接近他的内心时,他也慢慢与痛苦和解了,开始真诚面对他爱的和爱他的人。


得了癌症的朱莉开始学会平和地与死亡共处,当她意识到自己当下还可以大口呼吸新鲜空气时,她尝试了许多自己从没做过的事情,甚至还为自己策划了一场葬礼。在她的葬礼上,亲朋好友们边笑边流泪,他们永远记得她曾经来过这个世界。


经历三次失败婚姻、儿女们也断绝关系的瑞塔,在七十岁时不仅没有再想过自杀,反而学会放下悲伤和自责。她发现自己其实并不孤单,也尝试着与孩子们和解,甚至遇到了令人怦然心动的浪漫爱情。


当缺乏安全感的夏洛特摆脱“依赖者”的人设,她终于学会人生要自己掌握方向盘,为未来负责,而不是期待着谁来拯救她。


这四个故事告诉我们,谁都逃不开生命终有尽头的事实,但是,我们始终握有一份自由,那就是成长和改变的可能性。


第三条主线是穿插在故事里的各种心理学知识,其中很多关于如何面对以及怎样处理痛苦的知识,看了之后很有启发。


比如日常生活中,我们每个人其实都在有意无意地用错误的防御系统来抵抗负面情绪。


第一种常见的错误方式是划分痛苦界限。意思是说,当痛苦出现时,我们会将愤怒和痛苦的情绪向外或者向内发泄。向外发泄指的是,当我们与他人发生争执时,我们可能会觉得这都是对方的错。生活中,很多人习惯将自我痛苦归咎于外部世界。向内发泄就是责怪自己。比如深陷分手的痛苦时,有人觉得是自己做得不够好。作者认为,无论向外还是向内,都是比较偏激的做法,一旦将负面情绪转嫁到他人或自己身上,可能会带来更多的无奈和挣扎。


第二种常见的错误方式是否认。面对不好的事情,我们经常听到这么一句话,“笑一笑,没什么大不了”或者“熬一熬,再大的痛苦也能过去”。这听起来很正能量,但实际上,“笑”和“熬”是两种处理痛苦的错误方式。有些人会觉得,痛苦和悲伤都是因为自己不够坚强,所以不愿意承认它,甚至还想通过一些方式掩盖它,比如难过的时候选择酗酒、暴饮暴食、沉迷游戏等,从而让自己分心,忘记痛苦。这种方式被称为最有效的短期活动,但是它存在两个问题:一是仅在短期有效,痛苦依旧在那儿,没有消失;二是这种方式其实是通过制造一个问题来解决另一个问题,会形成恶性循环,让事情变得更糟糕。


第三种常见的错误方式是留疤,疤痕的疤。比如分手后,有些人会觉得我痛苦,对方也应该痛苦。从而跟踪对方,给对方疯狂地打电话发信息,甚至做出一些更过激的行为,仿佛觉得必须要在对方身上留下一些疤痕,才能体现自己的重要性。但实际上,这是一种自我折磨。


所以,处理痛苦的正确方式不是绕过它或者忍受它,而是应该看到自己的脆弱,找到自己的优势,学会做出改变,才能更好地走出痛苦。


在这本书里还有一个让我深思的观点。作者说:“痛苦是没有高低等级之分的,人们所受的折磨也不应该拿来比较”。这种比较其实常常发生在夫妻或者家人间。我们回想一下,是不是常常听到或者自己也说过这样的对话:妻子说:“我已经照顾孩子一天了。”丈夫也毫不示弱地反击:“难道我的工作就不辛苦吗?”请记住,千万不要攀比谁为了这个家庭承受得更多,因为在这场痛苦的较量中,真能分清谁赢谁输吗?


痛苦就是痛苦,我们也不要轻视自己的问题,不要用“幸亏我今天只是分手,又不是离婚或者死亡,我不应该这么难过”来安慰自己;更不要觉得,与此同时生活在地球另一端的难民连生命都没法保证,我的悲伤真是矫情,不值一提。在作者看来,否认和最小化自己的难过不能解决任何问题。


作者的这个观点让我意识到,在我们劝慰他人时,是否也不要再用这种比较的思维方式。我经常听到这样的安慰:“你想想还有比你更惨的”,“你想想其他人也是一样的”。一起比惨、痛苦减半的安慰方式,不管是出于好心还是无意,潜意识里其实都是在为痛苦排序,让自己的痛苦“贬值”。知道还有千千万万的人在经受与自己一样的痛苦,可能并不会让人觉得好过。


细细想来,其实我们每个人或多或少都有被黑暗吞噬的时刻,也许是生活突如其来的意外,也许是人生总在变化的无奈,让我们开始介意他人的眼光,为了掩盖自己的伤痛,把自己严丝合缝地包起来,不再向身边人袒露真心。可是本书中,每个主角都竭尽全力不让自己成为自己的绊脚石,他们的努力如此真实而动人。况且,既然连心理治疗师都有痛苦和脆弱的时刻,我们又何必为自己的不完美感到羞愧呢?


这本书让我明白,世界上根本不存在什么灵丹妙药,如果你想瞬间解除悲伤,即使是心理医生也不可能做到。一切都要靠自己,而且需要的时间也许会很长,这就是残忍的真相。但同时,真相的另一面也告诉我们,无论是怎样的痛苦和困境,一定是有方法走出来的。所以,如果你现在正处于痛苦中,请尝试着与自己和解,接受生活所赋予你的一切,接受真实的自己而不是别人想让你成为的样子或是你想让别人以为的你的样子。


最后,借用作者的一句话送给大家:“请相信,那个脆弱、迷茫、满是伤痕和缺点的你,也是值得被爱的。很多人认为自己必须“足够好”才能被爱,但其实,人们真实的一面——包括缺点和所有不完美的东西——才是吸引别人来他们身边的原因。”

 

热门测试推荐

情绪会杀人!|测测你的情绪爆点是什么?

你的童年,给你留下了什么阴影?|童年缺爱指数评估

无需讨好他人,你只需讨好自己|测测你是讨好型人格吗?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精选推荐 更多
    智商测试
    情商测试
    内在动物
    吸渣指数
    心理健康
    社交焦虑
    职业测试
    逆商测试
    趣味测试

    你的内心住着什么动物? 原创

    每个人在社交中都习惯性带着面具,我们每个人身上都会带点动物的特征有……!

    动物趣味测试

    你是渣男收割机吗? 专业

    总遇到渣男,测一测你的吸渣指数!近期吸渣指数有多高?

    242.1 万人在测

    测测你的人格是哪种颜色? 原创

    每个人的人格都展现着不同的色彩,想知道你的人格体现着那些色彩的特性吗?快来测测吧!

    1457.02 万人在测 特性性格评估社交人格

    你有很强的控制欲吗? 专业

    评估一下你的控制欲水平!

    22.9 万人在测

    你能吸引多少个异性? 原创

    每个人身上的性吸引力不同,对异性产生的效果,想知道你能吸引多少个异性吗?快来测测吧

    35.02 万人在测 趣味测试能力测评

    评估你的脱发风险,防脱指南 专业

    大脑总是像高速运转的CPU?太多需要操心的事情了?来测测吧!

    0.02 万人在测 趣味测试

    内心恐惧投射测试 原创

    帮助你了解内心最恐惧的东西和产生的原因!快来测测吧~

    15.02 万人在测

    潜意识画像测试:评估内心最真实的一面原创

    每个人都是有自己的潜意识的,而现实和潜意识之间是会有一些区别的,有些事情我们潜意识想做,不过现实中却没有做成。想知道的话就快来测一测吧!

    画像 专业测试

    查看全部>>



    声明:部分来源网络,转载本网站的文章请标明出处!
    网站备案号:粤ICP备17033661号
    联系我们,邮箱:516588370@qq.com